學院新聞

首頁 學院新聞

學院新聞

批評是青年的“志業(yè)” ——在全國文藝評論人才高級研修項目開班式的發(fā)言

時間:2016-07-01 閱讀次數:

日韩免费一区国产偷久久_在线影院国产日韩精品_成人纯肉动漫在线播放_免费看黄色的刺激的视频_国产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4480yy私人影院午夜A级_幻女free性zozo交体内谢深喉_成年女人免费影院播放_欧美日韩另类国产欧美日韩一级_精品亚洲高清久久


 

      
我們北大3044am永利集團和北大中國文藝評論基地之所以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和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一道,聯合申辦國家藝術基金全國文藝評論人才高級研修項目,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30名青年文藝評論家前來學習和交流,是出于我們的兩方面考慮:一是藝術批評在當前特別活躍但又問題叢生,不僅受到學界矚目,更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乃至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另一方面,藝術理論與批評恰是蔡元培以來至今北大藝術學科的一個深厚傳統,今天的北大3044am永利集團更是希望把藝術理論、藝術史及藝術批評作為自己的學科基石。由于上面兩方面的緣故,我們北大3044am永利集團希望能在藝術批評領域有所作為,廣交朋友,一道為中國藝術批評建設盡力。這兩種合力能最終交織成這個全國文藝評論人才高級研修項目,當然有賴于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資助。

值此高研班項目開班之際,我想談三點意見,與各位年輕的文藝批評家交流。

      

一、批評屬于青年

正像藝術創(chuàng)作常常需要青年或青春的熱情與創(chuàng)造力一樣,藝術批評其實同樣屬于青年,依賴于青年或青春的熱情、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從事藝術批評、做藝術批評家,往往就是青年時代的事。

這只要提及下面這些事例就行了:梁啟超(1873-1929)在《夏威夷游記》(1899)中發(fā)出“詩界革命”號召時只有26歲,王國維(1877-1927)寫作中國現代文藝批評的開山之作《<紅樓夢>評論》(1904)時才27歲,魯迅(1881-1936)寫《摩羅詩力說》(1907)時為26歲,出版《中國小說史略》(1923-1924)時為42-43歲,李長之(1910-1978)的文藝批評處女作《魯迅批判》出版時也僅26歲,而他出版代表作《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1948)時也不過38歲。評論家和劇作家李健吾(筆名劉西渭,1906-1982)的文藝批評集《咀華集》出版時為30歲。

再看歐洲,英國批評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1881—1964)出版其畢生最有名的著作《藝術》(1913)時只有32歲,英國“新批評”代表人物之一的威廉·燕卜蓀(William Empson,1906-1984)出版其代表作《朦朧的七種類型》時年僅24歲,丹麥批評家格奧爾格·勃蘭兌斯(Georg Brandes,1842—1927)出版其受到魯迅等推崇的6卷本批評巨著《19世紀文學主流》(1890)時也不過48歲。

這里提到的所有中外文藝批評家,在發(fā)表其篳路藍縷之作時大多不過二十來歲,而出版其重要著作時也都還不滿50歲。當然,盡管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公民的平均成才時間都拉長了,但藝術批評從青年時代起就發(fā)奮、發(fā)愿和擔責,確是必需的。特別是,個人的藝術批評素養(yǎng)的濡染和批評境界的開拓、社會的藝術批評風氣的改善或好轉,都從青年人做起,無疑是恰當的。

  

二、以批評為“志業(yè)”

進一步看,藝術批評不只是一般的事業(yè)或職業(yè),而應當是一種“志業(yè)”。這就是麥克斯·韋伯在《學術作為志業(yè)》中所指出的那種作為人的心志取向的神圣職責。“志業(yè)”(德文beruf,英文vocation)在德文中一般用來指職業(yè),但由于馬丁·路德在翻譯《圣經》時給這個詞語灌注了強烈的新教涵義,強調“奉神所召去從事某事”,從而使它產生了一種明確的價值內涵。于是,“志業(yè)”在韋伯這里是指作為人的心志取向或信仰的職責。他要求不能把學術當作飯碗或簡單的職業(yè)去做,而需要諸多條件,如勇氣、專業(yè)要求、熱情、靈感和人格等。

其實,中國傳統中早已有類似的特別要求和設計了,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君子生涯規(guī)劃。他要求真正的君子志向于“道”,根據于“德”,依存于“仁”,暢游于“六藝”中。這在今天來說,實際上等于要求我們在“道”、“德”、“仁”、“藝”的交融中認真踏實地對待藝術批評這一“志業(yè)”。

綜合孔子和韋伯的觀點,今天談論以藝術批評為“志業(yè)”,應當有以下幾點要求:第一,批評不是謀生手段而是社會職責。第二,批評不能停留于一般鑒賞,而需要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等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煉和深化。第三,批評不能跟風或人云亦云,而需要獨特的藝術發(fā)現、獨到的美學眼光。第四,批評不同于純中立的客觀的科學實驗,而需要價值評判。假如藝術品具有恩格斯所說的“詩意的裁判”的特點,那么,藝術批評應當把詩意的裁判和理性的裁判交融到一起。第五,批評終究是批評家人格的建樹。批評要投射批評家的人格,但不是簡單的照相式再現,而應當是創(chuàng)造性提升。批評過程本身正是批評者自身被藝術形象感動、感染和提升的過程。上面的幾點,與其說是對各位的要求,不如說首先是對我自己的要求。假如諸位認為它們多少有些道理,那么我愿意同各位共勉。

各位正值青年時期,從現在起就確定青春的“志業(yè)”,立下在藝術批評山路上攀登不止的遠大志向和信念,想必十分必要和有益。


三、朝向學術新高度

各位來北大參加這個高研班項目,可以有不同的收獲,這完全取決于自己的選擇。沒來過北大的朋友,當然可以來這里欣賞燕園景觀,因為它本身就是一件完美而又獨特的園林藝術品,而且記載和傳承著北大建校以來在中國現代歷史上形塑的獨一無二的深厚傳統及其悠長的人文魅力。同時,來這里結交新朋友,以便將來在批評“志業(yè)”上相互砥礪,也很重要。但我個人以為,對大家來說尤其關鍵的,可能還是下面這三方面:

一是全勤參與所有課程及活動。建議各位全程而完整地聽取批評界和理論界專家的講授,并且參加統一安排的活動。它們都是我們精心設計和約請的結果,合起來就是與其他別處都不同的一個獨特而完整的學術整體,供大家通覽。假如你有時來或不來,中途去旅游或訪友,你的收獲就會很有限。你可能對有的專家觀點贊同,而對另一些觀點不贊同,但這些都畢竟是當前理論批評界不可或缺的多樣風景的組成部分,漏掉其中任何一種,又怎能說通覽所有批評風景呢?只有一課不落地聽下來并細心做好筆記,這片風景才會被整合為一個學術完整體,從而你的收獲才會真正大。

二是傾心同其他學員互助共享。特別是從其他學員中發(fā)現自己可以學習的長處或追趕的目標。來的30人,都是從137位報名者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可以說個個有專長,都不可替代。希望并相信各位能把這次高研班視為一個平等、友愛及和諧的學術共同體,在這里相互尊重、互幫互學、共同提高。

三是全力求取學術新高度。各位正值青年時期,是中國藝術批評的未來,肩負著前輩的重托,以及同輩和后輩的期待。期待的含義大家都知道,花費如此寶貴的時光來到這里,必須有收獲、進步或提高。但相反的失望也并非不可能:假如你只是來北京旅游一回,或滿足于短暫的自我表現,那你可能白來了。北大自身就有這樣的少數學生,以優(yōu)異成績考進來,卻不善于利用北大條件去學習和提高,而滿足于在一塌(塔)糊(湖)涂(圖)下虛度幾年光陰,最后什么也沒學到。對各位來說真正要緊的可能是,正如一位科學家所說,“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蹦銇碇熬鸵呀洔蕚浜昧?,要來這里通過聽課、交友和共享等環(huán)節(jié),尋求激活自己久已預備和期待的一次學術飛躍。只有擁有高遠的目標而又時刻準備為此而發(fā)奮行動的人,才可能有真正的收成,實現期待的飛躍。


最后,我想到了33年前秋天,那時我還是一名青年,正在北大讀文藝美學碩士研究生,跟隨導師游學到無錫梅園,見到由浙江錢塘沈兆霖所書而被榮德生掛于誦豳堂的一副對聯:“發(fā)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我一見到它,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按我的理解,“發(fā)上等愿”是要求理想遠大,力臻高境;“結中等緣”是說機緣普通,時運尚可;“享下等?!笔钦f甘享簡單福分或快樂;“擇高處立”要求立身高遠、仁德為先;“就平處坐”是說處事坦蕩、心平氣和;“向寬處行”是說待人寬厚、寬容、寬恕。當然,對它的理解可以見仁見智。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合理處,假如沒有,請忽略;而如果有,愿意與各位共勉。衷心祝福各位在北大學有所得,找到學術騰飛的新起點!


                                                         (201671日上午于3044am永利集團)

Baidu
sogou